
“打傘女孩”的道德高分與職場低分
據(jù)報道,近日,吉林長春一名在餐廳打工的女孩在雨中為一名乞討老人打傘,被網(wǎng)民譽為雨天最美的打傘女孩。這名女孩是準大學生名叫曹笛,因上班不工作被開除。工作人員表示,店員曾勸曹笛把傘給老人,回去工作,但她執(zhí)意不聽。
在道德饑渴的當下,每一個道德樣本的出現(xiàn),都以其清新和稀缺,能迅速吸引公眾的目光,也能迅速被冠以“最美”的標簽。從重慶“最美護士”于 書華、浙江“最美媽媽”吳菊萍、河北“最美民警”楊麗娟,到黑龍江“最美教師”張麗莉、浙江“最美司機”吳斌,每一個“最美”標簽的背后,都隱含著或驚心 動魄或溫馨動人的故事,“打傘女孩”自然也不例外。
刻板化的偏見和保護性的排斥,在有形的制度壁壘之外,建構了一道道無形的“心墻”。當“殘疾人”淪為乞討信號,當“惻隱之心”成為牟利工 具,社會信任進一步流失。每當乞討人員出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,“首因效應”就是他們在進行表演性“哭窮”、商業(yè)化“販賣”,我們學會了見怪不怪,我們習慣了麻木 不仁;我們本能地將他們打入另冊,將他們從我們的生活世界中割裂出去。
“涉世未深”也好,社會化不足也罷,準大學生曹笛事實上走出了社會排斥的窠臼。也許她也曾有過疑慮,有過猶豫,但她終究還是勇敢地邁出了腳 步,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乞討老人撐起了雨傘。有時候,“最美”與普通人的差別,就在于他們做到了我們不想做或想做而沒做或不敢做的事。在這個由馬路、雨水建 構的“道德考場”里,“打傘女孩”曹笛無疑贏得了最高分。
只不過,生活中有很多個舞臺,也會有很多個考場。在這個考場“春風得意馬蹄疾”,在那個考場或許就“月落烏啼霜滿天”。在道德考場,人們追 求的是扶危濟困、見義勇為;在職業(yè)考場,人們講究的是工作績效、角色規(guī)范。經(jīng)驗不足也好,表現(xiàn)欠佳也罷,“打傘女孩”曹笛由于沒有將餐廳服務員的角色扮演 好,商家辭退她即使有“道德瑕疵”,卻也不能過分苛責。
在人們的道德血管中,依然流淌著“善有善報”的血液。當“打傘女孩”因為善舉耽誤工作而遭到辭退,人們從情感上確實難以接受。在角色錯位和觀念沖突的格局下,輿論的糾結點,歸根結底就在于公眾“皆大歡喜”的情感訴求與商家“績效優(yōu)先”的利益考量之間的矛盾。
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在角色錯位和觀念沖突中尋找平衡點。“打傘女孩”人生第一次職場考試或許失敗了,但對于她來說,這次只是“預熱”,以后的道路還很長遠。
記住道德考場的美好,淡忘職業(yè)考場的“殘酷”,對所有人來說,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
卓眾獵頭編輯 來源于華龍網(wǎng)—重慶商報
找放心獵頭公司,上卓眾獵頭